我曾在2019年8月時透過臉書簡單分享了蘭德·費希金(Rand Fishkin)的故事,當時獲得了不少迴響,甚至跨出了同溫層。費希金是著名的SEO 軟體產品公司摩茲(Moz)的共同創辦人、前執行長,Inbound.org 共同創辦人,SparkToro 創辦人,經常在世界各地的新創和行銷活動上演說,在推特上有眾多的追隨者,作為我工作的領域(SEO)世界級的名人,他的創業和人生故事很值得說上一說,所以我決定將該篇貼文改寫成這篇文章,好好談談費希金。
費希金2001年從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輟學,原因不是要創業,而是因為跟父親鬧翻了父親斷了金援,再加上覺得在學校沒有得到價值,還有失戀。
輟學以後,他在母親開的行銷顧問公司工作,做網站設計的工作,結果因為經營不善,2004年還不出貸款,由於銀行的借款是費希金用個人的名義借的,雖然母親有幫他跟銀行談判處理掉一些,但還是被討債公司追債,甚至被打過。
他在2004 開始重新出發,研究SEO,很快地他發現SEO 是他熱愛的東西,他在當年成立了SEOmoz blog,後來成為SEO 領域最受歡迎的部落格,因為部落格的成功,他和他的母親共同創辦了SEOmoz 這家公司(後來改名為Moz),並擔任CEO,因為部落格的樂於分享,SEOmoz在2005年獲得媒體廣泛地報導,成為業界知名的公司,也開始透過承接SEO 顧問業務站穩了初期的腳步。
2006年底,費希金和創業夥伴想到一個點子,打算開放一些專利工具給外界使用,2007年,他們開始提供線上訂閱服務,沒想到一炮而紅,當年第一年推出的軟體產品業績竟然超越了經營第四年的顧問服務,於是公司決定轉型成軟體產品公司。
如果您上過我的SEO 課,沒錯,我在課堂上介紹的「Mozbar」、「Open Site Explorer」等工具,都是這家公司開發的。
2007年的另一個好消息是他們獲得首輪募資一百一十萬美元,後來又陸續募資兩輪,籌得兩千八百萬美元,三輪下來,總計兩千九百一十萬美元。
2007年到2014年,在成為創投支持的公司後,SEOmoz一路順遂,迅速成為一家成功的SEO 新創公司,每年以超過百分之一百的速度成長,也由於常年的分享演講,費希金成為了SEO 領域的世界級名人。
為了擴大業務範圍,SEOmoz 在2013 年改名為Moz,一直到今天。
一切看來是如此美好。
但美夢總有醒來的一天。
首先,算是功成名就了,但費希金並不快樂。
他遇到了技術創業者都會遇到的問題,作為一個熱愛研究SEO 的人,他每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公司的營運與日常應酬中,漸漸地,他失去做他最熱愛事情的機會,他變得非常不快樂。
2012年起摩茲成長放緩,在經過一段特別艱困的時期之後,2014年費希金退下執行長的位置,改以個人的身分參與工作(當時仍然是公司董事長)。
2014 年起,由於長期高強度投入工作、壓力、情緒挫折,他得了嚴重的憂鬱症。
也是從2014年起,為了追求業績成長,摩茲採取多元產品策略(這段期間公司最多同時有過八個軟體產品),失去專注的同時,業績出現明顯下滑,終於面臨到2016年摩茲首次,也是費希金創業以來,必須裁員的困境。
董事會決議裁掉59名員工,然而費希金因為堅持多給員工資遣費跟董事會鬧翻了,然後他和董事會的關係再也沒有恢復。
2018年,在罹患憂鬱症的四年後,與董事會漸行漸遠的費希金離開了公司。
但費希金並沒有放棄,他重新成立了SparkToro 公司,重新展開了他的創業冒險旅程。
接觸SEO 比較久的朋友都知道,除了SEO 工具,摩茲從2005起,每兩年會出版SEO 排名要素研究報告,每次報告一發表,都是SEO 業界的盛事,我也曾在許多公開場合解析過他們的報告。
摩茲 的SEO 排名研究報告最後版本停留在2015年,2017年底時,新版的報告遲遲不發表,當時我就覺得事情不對,後來果不其然,費希金2018年離開的公司,新的經營團隊比較務實(功利),直接在年初發新聞稿說,他們不打算再出版搜尋排名要素研究報告(原因八九不離十是因為不賺錢)。
當時已不在摩茲的蘭德費希金聽說了這個消息,在推特上發文,說他打算想辦法自己做。
這件事,我當時在臉書上有提過。
2019年8月,離開摩茲重新創業的蘭德費希金,真的信守承諾,又做出了SEO 排名要素新版的調查結果,名稱叫:「Google Ranking Factors 2019: Opinions from 1,500+ Professional SEOs」。
認真說,我個人覺得這版本的排名要素研究報告比Searchengineland 的元素週期表具體實用,同時也超越了之前摩茲的報告。
…
費希金的故事說完了,跟所有寓言故事的結尾一樣,最後我們總會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一、創業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然後不能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創業以理想為終點,但卻以現實為起點。
絕大多數成功的創業都是無趣的。
創業者當然要做自己喜愛的事,事實上,熱情和執著是極其重要的資產,可以幫助創業者走過初創階段的千辛萬苦。
但創業者一旦在小規模經營上站穩腳步,便要調整重心,聚焦在對組織發展真正重要的事上,而這些重要的事情,往往不是創業者喜愛做的事。
關於這一點,創業者最常犯的兩個錯誤:
(一)抓著自己喜愛的事情不放,讓自己成為組織成長的瓶頸
創業者往往只埋首於自己喜愛的工作,而不願意面對自己陌生的、不感興趣的工作,這種傾向如果在自己喜愛的工作恰好正是自己擅長的工作時尤其嚴重,誰願意去觸碰自己不喜歡的、甚至感到棘手的工作呢?然而,我們必須對自己思考的誤區有所警醒:一家企業的成功,是在於它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在於做它喜愛的事。
抓著自己喜愛的事情不放,除了付出該做的事情沒做的代價外,另外一個衍生的問題是如果沒有人來接手做創業者初期在做的事,那就意味著組織的成長停滯。
(二)創業者把公司核心的功能委由他人負責
創業者當然不需要懂所有的事(實務上也不可能),但這不意味著創業者就應該把公司核心的工作一古腦兒丟給別人管,這麼做的下場通常就是沒辦法把事情做好。
創業者不需要真的去做這些事,但必須要了解這些事情怎麼做。2014年,摩茲走了第四位技術長,費希金對於當時的執行長莎拉·博徳(Sarah Bird)自己帶領技術團隊,不再招募技術長很不諒解,博徳反駁說如果不深入了解技術人員的工作內容,他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技術長。
事後證明博徳是對的。
二、創業者必須做好心態調適
「創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本來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創業者必須理解,一旦經營公司,裡裡外外要忙的東西太多,現實上很難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創業者心態必須要改變,從「我想做這個工作」變成「我想看到自己創造的東西改變世界」,只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而沒有辦法取得新專長,很難撐起一家新創的公司。
我說說自己的例子。
2009年,我剛創業時,有一次去會計師事務所談事情,會計師問了我一兩個財務面的數字,我一時間不是很清楚是多少,結果會計師用很輕蔑的語氣說:「你開公司最好要清楚這些東西,不然公司很難走的遠。」
當下我覺得很不舒服。
不過,我學著把情緒和事情分開,後來就特別注重財務這一塊,十餘年過去,我雖然對公司財務管理知道的還是十分有限,但是至少懂得基本的原則,我的公司也一路存活到今天。
然後,幾年前我們換掉了會計師。
三、創業路上有起有落,要時時刻刻記得整體性地去檢視自己該堅持的是什麼
你,為什麼要創業?
除了個人的理由外,你想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你叫它價值(Value)也好、任務(Mission)也罷,或者稱之為願景(Vision)也行得通…無論是什麼樣漂亮時髦的管理名詞都無所謂,說穿了,就是你想透過你的產品和服務,給人類的工作和生活創造出哪些福祉,做出什麼貢獻?
創業的過程中,人算不如天算,有可能在走了一段路以後才發現客戶和市場並不是我們當初所想像的那樣,所以在產品或商業模式上出現轉型(Pivot)是可能的,有時甚至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到兩件事:
(一)轉型不能作為決策輕忽草率的理由,更不能作為背棄投資人的藉口
創業者雖然不能料到所有的事,但一定要盡己所能去了解客戶、評估市場,尤其是拿了投資人錢的時候,一聲「轉型」說來容易,但背後可能意味著先前的成果歸零、先前的經驗教訓作廢、先前的努力白費、先前的投資血本無歸…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創業者,不能只是透過拋出一個漂亮的名詞就企圖卸下自己的責任。
我以前念EMBA 時的教授說得好:「人不要騙自己。」
(二)轉型有所變、有所不變,產品服務可能改變、商業模式可能會翻新,但是一開始的目的呢?
費希金2004年創辦摩茲的時候,是希望讓行銷人員能夠更便利、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一開始他公司提供SEO 的顧問服務,也賺了一些錢,但他後來在2007年推出SEO 訂閱服務時發現軟體產品基於規模化和獲利率的重複模式更能讓公司成長,所以決定讓公司轉型為以產品為主,產品變了、獲利模式也不同了,但幫助行銷人員做好工作的初衷卻是不變的,一家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市場嚴酷的競爭和淘汰下,該選擇變什麼、不變什麼,在在都考驗著創業者的智慧。
還是回來以我自身做例子。
我在創業初期,做的是網路購物,整體不好不壞,雖然沒有賺到錢,至少也沒有淪落到傾家蕩產的地步,或許多撐個一兩年,就比較能看到獲利了,那我為什麼要轉型改做專業服務呢?
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我自己評估如果繼續做網路購物,我不過就是「又一家」網路商店而已,我沒有辦法做得比別人突出(至少在當時是這樣),但是如果聚焦在行銷,尤其是SEO,我有信心做到業界很頂尖的程度,也就是說,我能做好這件事。
第二個原因,是我覺得我出來教課做行銷,可以為這世界帶來的幫助和貢獻,遠比我做網路購物要大的多(這只是針對我自己個人的評估)。
所以我選擇轉型,我整個業務都改變了,一直到今天,我家房間裡還是堆著一大批沒有繼續上架銷售的存貨,損失當然是有的,但我不後悔,因為我沒有忘記我當初創業的初衷,更精確地說,我在轉型的過程中,找回了當初創業時充滿熱切理想的自己。
我想跟你分享的是:遠離舒適圈吧!用更嚴苛的標準來檢視目前的工作,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自己,那就勇敢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不要跟自己妥協。
謹以此文,向蘭德·費希金致敬,願每一個在創業路途上的人,都能堅持理想,莫忘初衷。(推薦閱讀書籍《創業者不能只做喜歡的事:如何在痛苦中勝出,過來人才知道的創業內幕》蘭德·費希金著)
1. 創業可以從自己喜愛的、又做得好的事開始,再加上一些些自己的理想,如果能夠一開始賺到點錢那就更好了,但你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你必須去做、去學習那些你原來不擅長的、害怕的、甚至是感到深惡痛絕的事,你必須要明白:創業不是讓你開心用的,如果想開心,上酒家卡拉OK 還比較實在。
2. 創業有起有落、有捨有得,最終的風景跟出發時預想的風景可能完全不一樣,也有可能根本沒機會看到最終的風景,無論好壞、成敗,在轉型不轉型、變與不變之間,最重要的是記得一些該記得的東西,堅持一些該堅持的原則,這些該記得、該堅持的可能是夢想、承諾、感動、友誼、信賴…或者任何一個在你生命之中至關重要的東西,用一句簡單點的講法,叫「莫忘初衷」,然後忘掉名譽、地位、金錢、短期致富…這些眾聲喧嘩的事物吧!它們不見得是什麼壞東西,只不過它們其實是你創業路上意外獲得的獎品,而不是最終的目標。
.
Cover Photo by Tim van der Kuip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