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陌生人」(The Little Stranger)是英國當代作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最新(2009)的著作,大陸書名譯作「小小陌生人」,台灣的譯本今年三月初出版,出版商是木馬文化,金石堂買得到,譯者是林曉芳。
曉芳是我認識約十年的好友。十年前,我們曾在同一家英語學習出版社工作過,後來我因為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倉皇地離開台北,回到故鄉,過了幾個月家裡蹲沒有工作的日子。當時曉芳居間幫忙,發了一些出版社翻譯的案子讓我在家做外包,貼補收入。那是我生平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翻譯的案子(後來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做翻譯實在搆不上做這一行應該有的程度,所以就很有自知之明的改行做網路行銷欺騙社會、混口飯吃去了,直到今天),至於那個案子翻譯出來的東西,老實說,用「不忍卒賭」來形容還算是挺客氣的說法,曉芳幫我看了稿子,並且給了我一些修改的「建議」,說是建議,事實上根本是翻得不好甚至翻錯了的,而就在曉芳的大力幫忙下,書最終順利出版了,直到今天,讀者諸君如果上網搜尋,還是能夠查到我在這裡提到的那本書,雖然我自己從來沒有看過自己翻譯的書印成鉛字的樣子(最主要是沒有勇氣看)。
後來不常見到曉芳,十年來斷斷續續地碰過幾次面,聊彼此的近況,而從偶爾的碰面中,知道他重回學校進修、寫了有關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論文、在自學中醫…
最近一次的碰面中,曉芳提到他剛翻完一本書,就是這本「小陌生人」。
說來慚愧,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莎拉.華特絲是何許人也(莎拉.布萊曼我倒是知道,哈),但是由於曉芳對這位作者、以及這本書讚譽有加(曉芳和我聊出了一個量化的說法:比「咆哮山莊」好看一萬倍),而我素知曉芳對於文學用力之深刻,毫無疑問是個識貨之人,而且相對於浮誇如我,曉芳從不打誑語,所以在底氣很足的狀況下,我上了亞馬遜書店買了這本書來看。
還真的不是蓋的。
我想,抽象籠統的溢美之詞,無法確切地表達這本書的好看程度,看這篇文章的讀者非但沒有感覺,搞不好還懷疑其中話語的真實性,所以我用具體一點的說法來描述好了,這所謂「具體一點的說法」,就是:
我在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中,頭皮發麻、全身起雞皮疙瘩的次數,不下十次之多。
用個比較陳腔濫調的說法,就是「毛骨悚然」。
不是自誇,我讀過的書,不算少,但是就我記憶所及,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讀到這種能讓人不止一次頭皮發麻、全身起雞皮疙瘩的書了。
諸位千萬別誤會,我說的「頭皮發麻、全身起雞皮疙瘩」,不是因為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鬼故事,雖然無論是英文原版還是中文版的文宣,都以鬼故事來介紹這本書(大概這樣比較好賣吧?),中文版誤導讀者尤其厲害,不折不扣就在封面畫了一個女孩,搭配書名「小陌生人」,以及小說一開始就提到故事的主角之一艾瑞斯夫人有個早夭的女兒,這些都在在讓人對於所謂「小陌生人」所指為何有了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也讓人產生這是一個有小女鬼出來鬧的凶宅鬼故事的預期心理,以致於我在讀這本書讀到了將近一半時,對於小女鬼為何遲遲不登場感到納悶,雖然作者故弄玄虛,主角遲遲不登場的小說不是沒有(金庸的「笑傲江湖」就是一例),但是這本書也未免拖得太久了吧?直到讀到書的後半段,我才終於知道「小陌生人」指的是什麼,同時也對作者文字的張力油然生起欽佩之感。
然後,我逐漸意識到,我在讀這本書,內心深處,感到恐懼害怕的原因,或許不是因為,這本書是個鬼故事,而是可能恰恰相反,它根本就不是個鬼故事。
而那令人感到極度害怕的「什麼」(借用村上春樹的用語)究竟是什麼?請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自己去看。
像這樣優秀的一部小說,最令人擔心的是譯本的品質,能不能忠實正確的傳達英文原著內容文字的意義?能不能在「信」與「達」的前提下保留住原作者細膩、陰鬱、內斂的文字氛圍與筆法?一個好的譯本,需要的不僅僅是譯者譯寫上的功力,更需要的是譯者本身對於文本的理解與詮釋,而這裡談到的「理解與詮釋」,需要的不僅僅是天生對於文字的敏感與纖細,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歷練與體悟,這跟「超級星光大道」的評審老是對參賽的歌手說唱歌需要人生歷練的道理是相去不遠的。而曉芳的譯本,除了以洗鍊的文字,忠實傳達原著的內容之外,原著的風格與情調一樣都沒跑掉,幾乎可以說是原汁原味的保留,這才是真正難得可貴之處。平心而論,「小陌生人」的譯本,是我個人近年看過眾多不甚理想的英文小說、非小說譯本中,難得一見的佳作,雖然曉芳個人還是建議如果讀得懂的話,還是讀原著比較好,但我個人真的認為其實光讀中文譯本已經夠精彩了,當然,如果想要增進英文閱讀能力,同時把中英文本找來對照著讀,也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談一下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為什麼大陸叫做「小小陌生人」,台灣的譯本偏要叫「小陌生人」呢?我曾就這問題求教於曉芳,曉芳跟我說他也覺得「小小陌生人」比較順口,書名最後定為「小陌生人」是出版社的意思,理由為何就不清楚了(真是無言啊…)
我這樣算不算爆料?
寫於:2011/03/14
Tags: 小陌生人